一、判断推理-章晓铭

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 排序

1.逻辑判断

1.1形式逻辑--翻译推理

题目中出现典型形式逻辑词(例如“可以得出”,“不能得出”等)

先翻译,后推理 注意:不要通过理解语义来解题 (1)将逻辑关联词按照翻译规则翻译为①→②的形式(①、②分别代表两句话)。 (2)按照推理规则进行推导。 (3)特别提示:翻译规则和推理规则相当于数学中的“套公式”,熟记即可。避免通过理解语义来解题,否则很容易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

1.1.1假言命题--条件关系命题

1.充分条件(前推后)(5、6重难点)

(1)含义:有A就有B,则A是B的充分条件(A成立,B跟着成立)

(2)推理口诀

充分条件前推后,前是后的充分 前->后

(3)逻辑词

上岸了->听课了

序号 逻辑形式 A->B 例句
1 只要A,就B 只要上岸的,就听课了
2 如果A,那么B 如果上岸了,那么听课了
3 一旦/倘若/假如A,就/那么B 一旦/倘若/假如上岸了,就/那么听课了
4 A则/就/会/一定B 上岸了则/就/一定听课了
5 所有A都B 所有上岸的都听课了(上岸的->听课了)
6 A离不开B 上岸离不开听课(上岸了->听课)
7 A必须B 上岸必须听课(上岸->听课)
8 (为了)A,要B 为了上岸,要听课(上岸了->听课了)
9 一A,就B 一上岸的,就听课的
10 A是B的充分条件 听课是上岸的充分条件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现“则”、“就”、“那么”,前推后;

则=就,否则=不然就;

A则B = A -> B;

A否则B = -A -> B

(4)A->B成立,指的是“A->B”的关系成立,其中A、B是否成立不知道

(5)A->B为假可得,A且¬B(肯前且否后

A->B的矛盾是A且-B

理解:

原命题:A游戏输了->B以后不打游戏

原命题假的意思等价于:A游戏输了,且-B以后继续打游戏

推论:A->B为真,可得¬(A且¬B),即为¬A或B

(6)A->B,A->C,若二者只有1真,则A一定真

理解:

第一种

A->B 等价于 ¬A或B,A->C等价于 ¬A或C,只有一真,则 ¬A为假,即A真

第二种

二者只有1真,则必有1假。假设A->B为假,则有A且-B,即A真

提升:(或和->互换)

“或”和“->”互换,“前加非,后不变”

理解:

A或B,意味着A、B至少一个成立

<=> ¬A->B <=> ¬B->A

2.必要条件(后推前)

(1)含义:必不可少/少它不行

A对于B必不可少,没有A就没有B,A是B的必要条件,水是农业的必要条件

只有奋斗,才能成功。 奋斗是成功必不可少条件,成功->奋斗

(2)推理口诀

必要条件后推前,后是前的必要(必要条件在右侧箭头后

(3)逻辑词

序号 逻辑形式 B->A 例句
1 只有A,才B 只有房,才嫁
2 A,才B
3 除非A,才B
4 A是B的必要条件/必要前提/必由之路/先决条件
5 A是B离不开的条件
6 A是B必须的条件
7 没有A就没有B/无A就无B
8 “除非-否则”分析(否一推一) (单独理解)

理解后记忆: 否一推一 ( ¬A->B ¬B->A)

8.1 除非A,否则B

理解:除非听课,否则考不上

考上-> 听课 ¬听课->考不上

8.2 A,否则B

理解:听课,否则考不上

考上->听课 ¬听课 ->考不上

8.3 B除非A

理解:考不上除非听课

考上->听课

¬听课->考不上

推理规则使用:

  1. A->B <=> -B -> -A 逆否等价规则

  2. ->推出规则(理解:原命题、逆否命题真假性相同,否命题、逆命题真假性未知)

    2.1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2.2 肯后前不定,否前后不定

  3. 传递规则

    3.1 A->B B->C 可推 A->B ->C (B必须为相同概念)

    3.2 A->B C->¬B 可推A->B->¬C

  4. 二难推理规则

    4.1 A->¬A, 可推¬A

    4.2 A->B A->¬B, 可推¬A

    4.3 A->B ¬A->B, 可推B

拓展(根据问题,直接找所需答案,加快速度):

题中给A->B,有3种考查方式:

1.考必真,直接找原命题/逆否命题

2.考必假,直接找与原命题矛盾的,即为“肯前且否后”

3.考真假不定的,直接找否命题、逆命题

1.1.2联言命题、选言命题--且/或

联言命题又称为合取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的命题。在逻辑结构上,联言命题由逻辑联结词“并且”连接支命题而成。其支命题称为联言支,通常用p、q表示。联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p并且q,符号为:p∧q(“p并且q”)。∧称为合取词。

(一)且--联言命题(合取命题)

1.含义:同时存在的“且”关系

2.辨识:逻辑连接词

  • 并列词:且、与、和、又(帅又富有)

  • 转折词:但是、却(你虽帅,但不富有)

  • 递进词:而且、更(不但帅而且富有)

  • 并列语义(高富帅)

3.真假分析

3.1

A且B -> A

A且B -> B

3.2

-(A且B) = -A或-B

选言命题(析取命题):相容选言命题/不相容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又称为析取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命题。根据选言支之间是否具有并存关系,选言命题可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选言命题由逻辑联结词“或者”连接支命题而成。其支命题称为选言支,通常用p、q表示。选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p或者q,符号为:p∨q(“p或者q”)。∨称为析取词。

(二)相容选言命题(或) 相容选言命题又称为弱析取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1.含义:至少1个成立的“或”关系

2.逻辑词

或者/或(A或B=或A或B)

“或……或……” “可能……也可能……” “也许……也许……”

几个中的至少一个

不是都不(李和王不是都不是党员=李或者王是党员)

3.真假分析

-(A或B) = -A且-B

-(A且B) = -A或-B

A->A或B

B->A或B

A且B->A或B

提升:(或->互变:前加非,后不变)

A或B <=> -A->B <=> -B->A

->、或之间的等价互变规则:

“前加非,后不变”

解题技巧:

当题目出现多个箭头、一个或,不考真假推理题,或变箭头进行思考;考真假推理题,有箭头,箭头没有矛盾,箭头变或者进行思考。

(三)不相容选言命题(强析取命题)(要么...、要么...) 不相容选言命题又称为强析取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1.含义:有且只有一种,二选一的“要么”关系,若干可能情况不能并存。

2.逻辑词:

要么A,要么B

?或者A,或者B,二者必居其一

不是A,就是B(不是老虎吃掉武松,就是武松打死老虎。)

3.真假分析

3.1当A、B一真一假时,(要么A要么B)为真

3.2当A、B全真或全假时,(要么A要么B)为假

(或->互变,否一推一)

都不选 或 都选 <=> -(都不选)->都选

拓展:

A要么B(二选一)-> A或B(至少1真)

A要么B = A或B,二者必居其一

总结:

A->A或B

B->A或B

A且B->A或B

A要么B->A或B

且与“->”不可能互换,只可能存在矛盾。(A->B的矛盾是:A且-B(肯前且否后))

提升:

A->B C->D A且C => B且D => B或D

A->B C->D A或C => B或D

1.1.3 直言命题(定言命题、性质命题)--所有/有的/某个

直言命题亦称“定言命题”,即性质命题。由于在性质命题中,对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是直接的、无条件的,因而,逻辑史上把这种命题称为直言命题,以别于假言命题(对对象的某种断定是有条件的)和选言命题(对对象的某种断定是有选择的)。

1.类型:所有都A,所有都非A,有的A,有的-A,某个A,某个-A

按命题的量划分:所有(全称命题)、有的(特称命题)、某个(单称命题) 按命题的质划分:肯定命题、否定命题

秒杀口诀:逻辑上,所有、某个的范围小,有的范围大

2.几种关系

2.1矛盾关系

1.所有A与有的-A

2.所有-A与有的A

3.某个A与某个-A

拓展:

-所有A=有的-A

-所有-A=有的A

3.推出关系

所有A->有个A->有的A

所有-A->有个-A->有的-A

1.所有A与所有-A:至少1假

(所有都考上、所有都没考上不能都真,可能1假、2假)

2.有的A与有的 -A:至少1真

有的A 矛盾是:所有-A,所有-A->有的-A

有的A、有的-A,不能同假,至少1真

(有的考上、有的没考上不能全假,可能1真、2真)

提升(重难点):“有的”分析

1.含义:存在/至少一个,但是数量、对象不定

0 <有的<=所有

2.不能推出的情况:

有的A 不能推出 有的-A

有的A 不能推出 大多数A/少数A

有的A 不能推出 某个A

3.几个正确推理

4.“有的”出现,只能等价换位,不能逆否

有的A->B <=> 有的B->A

有的A->B 不等价 -B->-有的A

有的A->-B <=> 有的-B->A

模态命题 必然/可能 模态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 模态命题(modal proposition)亦称“模态判断”。一切含有模态词(如“必然”、“可能”、“偶然”、“必须”、“相信”、“知道”等)的命题。由于“必然”和“可能”是两个最基本的模态词,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模态命题多指包含有“必然”或“可能”这两个模态词的狭义模态命题:必然命题或可能命题。

  1. -必然A <=> 可能-A

  2. -可能A <=> 必然-A

混合命题的否命题的等价分析:找到第一个否定词,后面依次否定(所有和有的互变,必然和可能互变,肯定和否定互变;连续两个否定词,否否变肯,第二个否定词后不改变)

考点五:平行结构

考形式推理的平行结构:

符号化:1.关系一致/顺序一致;2.数量一致;3.否定词出现位置与数量一致;4.“所有、有的、可能、必然”需要一致

1.1.4真假推理(综合利用矛盾)

形式:给出多个条件,未说明真假,判断真假

思路:找、放、回

  1. 先找出关系组,明确有真or有假,几真or几假

  2. 放置关系组,看其他条件,判断真假

  3. (适当)回到关系组,判断真假

三种关系:

  1. 矛盾关系

同一个话题,一真一假,非此即彼

A且B的矛盾:A -> -B

-A或-B 和 所有都 不矛盾(-A或-B 的矛盾是:A且B,A且B 不等价 所有都)

矛盾
A -A
A且B A->-B / -A或-B
A或B -A且-B
A要么B(二选一) A且B / -A且-B
所有A 有的-A
所有-A 有的A
必然A 可能-A
必然-A 可能
  1. 推出关系
推出关系
1 A->A或B
2 B->A或B
3 A且B->A或B
4 A且C->A或B
5 所有A->有的A
6 所有A->某个A
7 某个A->有的A
8 所有-A->有的-A
9 所有-A->某个-A
10 A要么B->A或B

所有A -> 某个A -> 有的A

  1. 反对关系
序号
1 所有A与所有-A 至少1假
2 有的A与有的-A 至少1真

1.2分析推理

材料中无明显逻辑词

主要类型:

  1. 信息元素匹配(排列组合)--优先使用排除法
  2. 要素排序
  3. 位置判断

解题思路:

“两个优先考虑”:从确定信息优先切入、从重复性信息优先切入

解题方法:

  1. 排除法(优先使用)

    适用题目:有几个信息判断,提问是半真半假;每个判断有几真或几假

    操作:分析约束条件找到确定信息,核对选项,排除或选择

  2. 代入法

    根据题干无法找到确定信息,或者选项不易排除,尤其是存在真假约束条件,优先使用代入选项(无奈之举),带入顺序推荐C--D--B

  3. 排序题,符号化(用> 、=、>=,不用小于、小于等于)

  4. 元素匹配:列表法(耗时,少用)

  5. 出现方位、位置:画图连线法

    题中出现三类信息,考虑用画线法

  6. 特殊题:极限分析

    从只谈到1次的x入手分析:

    每个x都有对/错,若材料有某个x只涉及1次,则该信息一定是对/错。

  7. 假设法进行归谬

    优先对唯一情况进行假设

1.3逻辑论证

四种类型:1.削弱题;2.加强题;3.日常结论题;4.解释原因题

1.论点/结论

被证明的中心结论

(1)论点要保持一致,不能偷换话题,否则为无关项

(2)与论点越接近、越直接,越有力度。

论点偷换方法:

(1)偷换论点中主题对象

(2)偷换论点中话题语意

2.论据

用来证明或支持论点的理由、依据。

(1)论据有一个或多个

(2)论据要可靠,不能虚假

(3)论据先于论点产生(否则为倒置因果-有力削弱)

3.论证过程

(1)用论据证明支持论点的过程(“桥”)

(2)当论据的核心词与论点的核心词明显不同,搭桥去加强,拆桥去削弱

1.3.1考点一:削弱题

削弱题:使论点成立的可能性降低

能削弱

最能削弱

不能削弱

*无关项:对论点不起作用

削弱方法:X论证Y

1.针对论点进行削弱(抬杠思维)

直接否认论点,或解释原因说论点不成立

*注意:

(1)直接否认论点的力度原则上最强,与论点越接近,越有力度;

(2)理论原因的力度强于举例;

(3)当论点是A->B的语意时,A且-B是有力削弱

因果关系型论点的削弱方法:

论据(因) - 论点(果)

(1)因果无关

(2)有因无果

(3)倒置因果

(4)另有它因(单独考)

(5)无因有果(单独考)

(6)否定隐含的必要前提

​ 选项出现对隐含的必要前提的否定,为有利否定

削弱力度:(1)(2)(3)>(4)(5)

*(1)、(3)出现可直接选

2.针对论证过程(拆桥思维)

三种情况:

1.只有论点(从论点否定/补充反面论据);

2.论据A->论点B

3.论据->论点(论点由因果关系构成,其中因为论据)

3.针对论据进行削弱()

1.直接否定原有论据

2.补充新的反面论据

3.举反例

1.3.2考点二:加强题

使得论点成立的可能性增强

能加强/最能加强/不能加强

加强方法

1.针对论点进行加强:直接肯定原有论点or解释原因说明论点成立

2.针对论证过程进行加强(搭桥)

(一小一大)当论据核心词与论点核心词明显不同,或者论据是小概念,论点是大概念时,考虑桥,搭桥为有力加强,拆桥为削弱。

例如,王老师负责,可见XX学校老师真负责。论点为XX学校老师负责(大),论据为王老师负责(小),搭桥,XX学校只有王老师一个老师/王老师是XX学校最不负责的老师。

直接搭桥:直接说论据能得到论点(建立关系)

间接搭桥:补充隐含的必要前提

3.结论是因果关系时,加强论点也就是加强因果(搭桥)

方向:“桥”的方向 论据-论点

(1)有因有果

(2)无因无果(反因反果,对照组思维)

(3)排除它因

(4)并非倒置因果

(5)补充必要的前提

说理理论加强的力度强于举例

4.必要前提的加强方法:

(1)搭桥思维

(2)加非验证法:假设没有必要前提,发现不可,故验证必要前提

论据->论点

先否定选项,若论证不成立,则选项必要,否则不必要。

5.加强论据:

(1)直接肯定原有论据

(2)补充新的正面论据

(3)举正例

2图形推理

命题趋势:

(1)常规考点继续考 (2)难题表现:复合规律;细化看图

2.1位置规律

题型特征:元素组成相同(图形形状一样、数量不变,多考位置

考点:1.平移;2.旋转;3.翻转;4.六面体展开;5.四面体展开;6.立体拼合

2.1.1平移

1.方向:直线(上下、左右)、顺逆时针、对角线

平移方向如何判断:

移动元素同一行的数量不变,左右平移
移动元素同一列的数量不变,上下平移
移动元素在圈的数量不变,顺逆平移
移动元素在对角线上的数量不变,对角线平移

2.常见步数:恒定常数、等差(一般为递增)

3.路径

循环--穿墙(不变)

反弹--触壁(方向变)

分区域+方向(分区域移动)

4.分部分各自平移

分部分:1.不同移动元素各自平移;2.相同移动元素分内外各自平移;

2.1.2 旋转、翻转

1.辨识

同一个图,固定路径画时针,时针方向不变为旋转,反之为翻转。

2.旋转

(1)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2)常见角度:45 90 180

3.翻转

(1)左右翻转

(2)上下翻转

(3)对角线翻转(多结合九宫格考查)

4.复合考查:翻转或旋转 + 叠加

2.2样式(形状)规律

特征:元素组成相似(线条重复出现,轮廓、线条不全相同又不全不同)

2.2.1 加减同异

1.相加、相减(单纯叠加)

2.求异(去同存异)

3.求同(去异存同)

2.2.2黑白叠加运算

1.特征:图形轮廓和分割区域相同,内部的颜色不同

2.方法:相同位置运算

区分:

黑块数量相同--优先平移

黑块数量不同--优先黑白叠加运算

综合:叠加+旋转/翻转

  • 先叠加再转
  • 先转再叠加
2.2.3遍历-缺啥补啥

考样式:1.遍历性;2.叠加(常考)

遍历:某种元素出现某固定次数,将确定的元素及其对应的数量找出补齐。

<缺什么补什么,缺几个补几个>

*难点:1.位置遍历;2.部分遍历(2.1相邻图之间有共同元素;2.2所有图取共同元素)

2.3属性规律

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组成凌乱,优先考虑属性)

优先属性:对称性、曲直性、开闭性

2.3.1对称性

1.对称与不对称分类 2.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3.对称轴的方向与数量 4.中心对称 5.对称+其它 (1)分部分看图 (2)对称轴与主题图的关系(是否有重合/垂直或平行/对称轴穿面的数量) (3)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2.3.2曲直性

特征:题干图形由全曲线图或全直线图构成

1.全曲线

2.全直线

考点:

(1)曲直线数量运算

曲-直=1

曲+直=常数

(2)曲直线的交点数

*综合题:曲直线的交点数除以曲线数

(3)曲面或直面(直线段组成的面)的数量

(4)曲直+其它(1.位置;2.对称/封闭;3.组成部分数)

2.3.3开闭性

特征:完整的图形留了小开口,可以考虑开闭性

1.封闭or开放

2.封闭--半/半封闭

3.凸凹性

4.借助封闭考面数

九宫格看图法:

先部分看:横、竖直、单对角线、双对角线

再整体看:1.S型看图(多考数量,一般为等差数列);2.“米”字型看图(多考对称轴);3.“O”型看图(多考旋转);4.“G”型看图

2.4数量规律

题型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且观察属性无规律,数量规律明显。(图像元素组成凌乱,属性无规律,想数量)

先把图变成数字:->点、线、面、素、角

再根据数字看规律:->等差、等比、常数列、循环、奇偶数列、递推、乱序少数(顺序本身乱的,缺数补数,2 1 3 4 5缺0)、对称数列、元素之间的换算

2.4.1点

特征:图形元素组成不同,无明显属性规律,线条交叉明显

只考虑交点、交叉点、切点,不考虑端点

1.交点的总数

2.特殊点(细化)

曲直交点/切点/内外交点

2.4.2线

线包括直线、曲线,一般考察直线、曲线和笔画

1.直线数、曲线数或两者之间的加减运算

2.隐含线:

(1)对称轴数;

(2)笔画数

a.计算笔画数:笔画数=奇点/2,0或2个奇点为一笔画;

b.特殊图形常考笔画数:日、+、x、T、五角星、相切圆、圆套圆、三角形套三角形、田字形

3.特殊线

平行线的组数/所有平行线的数量/ - |各自数

2.4.3面

1.面的总数:被封闭且空白的连通区域,不重复计数

什么时候考面的总数:图形乱,且面有“补丁”

2.特殊面的查数

曲面/直面

3.面数+其它《复合规律》

面数+形状(特殊小面和最外框大面形状相似)

面数+面积

面数+对称/曲直

面数+交点/曲直线数/对称轴数

面数+其它

2.4.4素

1.元素的总个数or种类数(分散的多个小元素)

2.数几个图中共同的某种元素数量

3.以上都不行,若几个图共有2~3种元素构成,想到元素之间的换算

4.图形有生活气息或出现黑块图,可想组成部分数

汉字出现:优先想汉字笔画,再想某偏旁/部首的数量,再想其它

2.4.5角

图形一看有“锯齿、电波状”

1.角的总数

0<角<180

2.特殊角

(1)锐角、直角、钝角

(2)内部角

2.5立体视图

三视图、截面图

2.5.1三视图

(做10道)

主/正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技巧:

(1)三视图结果是平面图

(2)相交线在视图中看得到

(3)相切面中的相切线看不到

(4)内部图和被阻挡图看不到

(5)相贯体

2.5.2截面图

常见单立体图

(1)正方体截图

可能截图: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任意五边形、任意六边形、正六边形

正方形截面为3~6边形:

三角形:锐角、等腰、等边,不能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不能是直角梯形

五边形:不能是正五边形

六边形:普通六边形、等边六边形

(2)圆柱的截图

圆、长方形、椭圆、半椭圆、缺两头的椭圆

不能是三角形、梯形、半圆

(3)圆锥的截面

圆、三角形、双曲面、椭圆、抛物面

能是三角形、圆、椭圆

不能是半圆、>=4边形

(4)圆台的截面

能是:圆、梯形、椭圆、双曲面、抛物面

不能是三角形、半圆、长方形

镂空体

挖空区域不能封口

2.6正方体空间重构

2.6.1基础分析

1.相对面

2.相邻面

3.公共点

4.公共边

相对面分析:

(1)展开图中呈“Z”字形的两端图(紧挨中线),相对

(2)展开图中同一行/列隔1个面的两面,相对

(3)立体图中能且仅能看到1个相对面;1个面有且仅有1个相对面

相邻面分析:

(1)展开图中,隔0或2个面的两面,相邻

(2)展开图中,呈“L”型的长边上的每个面均与短边面,相邻

重点:根据相邻面分析,会描公共点/公共边

2.6.2箭头法

方法:箭头法“->”法

根据选项找非中心对称的面作为参照,固定路径画箭头,顺着->方向看,判断上下左右的面是否一致。

若单面无法画箭头,根据选项,可选择相邻两个面画箭头。

静态位置规律:

1.相互关系:相邻、相隔/相离、相交/垂直、平行/上下、内外、左右、前后

2.功能元素:指示作用

几个图中都有共同的某种小元素,可以视之为功能特征。

箭头:看指向

2个箭头,看箭头平行/垂直

2.7平面拼合

2.7.1基础图形只能平移

平移--位置变,方向不变 直线平移原则: (1)拼合的线条等长 (2)拼合的线条平行 (3)拼合的线条在本图形两侧(即,线条一左一右/一上一下)

曲线平移原则: (1)拼合的线条等长 (2)拼合的线条平行(凹凸互补) (3)拼合的线条在本图形两侧(即,线条一左一右/一上一下)

2.7.2基础图形可平移、旋转、翻转

一般原图形有黑白色两种,平移、旋转不改变颜色,翻转改变颜色。 做题:排除法,利用选项种特殊图形进行反推排除。

2.8立体拼合

概念:几个立体图形组合成完整图形的过程。

3类比推理

一、三种考查形式

1.概念关系

2.逻辑关系

3.语义关系

二、

先横看,明确关系类型、顺序

再总看,明确选项与题目的亲密程度(越亲密越正确)

三、解题技巧

1.关系一致

2.顺序一致

3.关系亲密

4.对应填空型可带入验证,确保2个一致,1个亲密

3.1概念关系(外延关系)

1.全同关系(相同关系)

  • 古今全同 金陵:南京
  • 中外全通 罗曼蒂克:浪漫
  • 别称全同 煤城:大同
  • 常识全同 李太白:李白

2.包含关系

  • 种属关系

    小为种大为属 A是B的一种/个/类

    (政府官员:公务员,造句:公务员是一种政府官员;中国:国家,造句:中国是一个国家)

  • 组成关系

    A是B的一部分

    (内蒙古:中国,内蒙古属于中国)

3.交叉关系

例如,中药:植物

造句:

  • 有的A是B = 有的B是A
  • 有的A不是B
  • 有的B不是A

4.并列关系(无交叉)

  • 矛盾、对立关系、非此即彼(曲:直)
  • 反对、互斥关系、二者不可同时发生可能有第三者(黑色:红色)
  • 全异、没关系(牛顿:黄山)

3.2逻辑关系(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1.条件关系

  • 必要条件
  • 充分条件

2.因果关系(或然(可能)/必然)

3.顺承关系(逻辑上的先后)

  • 先->后

  • 后->先

顺序一致后判断:

(1)主体对象是否一致

(2)对象的主被动是否一致

(3)结果好坏是否一致

4.对应关系(考最多)

  • 功能对应(主次功能)

  • 属性对应(必然属性/或然属性,本质/非本质)

  • 目的对应

    例如,学习:成功

  • 工具对应

    例如,医生:手术刀

  • 地点、方位处所对应

    例如,天空:飞机,土地:庄稼

  • 职业角色、职责对应

    例如,医生:救死扶伤,消防员:救火

  • 原材料对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必然材料/或然材料,主材料/次材料)

  • 配套对应

    例如,马:鞍,牙膏:牙刷

  • 常识对应

    例如,三顾茅庐:诸葛亮,负荆请罪: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 错误,主体、主被动不同)

3.3语义语法关系

1.语义关系(反义/近义/感情色彩/象征义/引申义)

2.语法关系(主谓/动宾/主宾/偏正(暴力:影片)/状谓(狂:吃)

4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每道题目先给出一个定义,然后给出四个典型例证,要求严格根据定义选出最符合/最不符合该定义的选项

定义分类:是否是常识定义

要素拆分一:原因对应结果

1.原因

2.结果

形式词:因--因为、由于、...因素; 果--产生、导致、从而

语义

要素拆分二:方式对应目的

1.方式

2.目的

要素拆分三:主体对应客体

1.主体

2.客体

要素拆分四:修饰

1.定语

2.状语

3.且/或

要素拆分五:

1.参照定义(题中给两个定义,选项只出现一个定义)

2.补充信息

定义要素分析法

1.主体、客体对象保持一致

2.因果保持一致

3.方式+目的一致

4.限定词句

5.属概念/补充信息要看


二、判断推理-钩不了沉

1.图推

口诀:

长的不像:封闭、曲直、对称、组成部分数、元素、一笔画、点角

长的像:叠加、位置、遍历、拆分

1.1封闭

(1)封闭空间的递增/递减

(2)封闭空间的总和

1.2曲直

口诀:先数曲,再数直,曲直分开算。

1.3对称

对称口诀:看三点--数量、方向、类型(中心对称/轴对称)

对称轴全部画出来

1.4组成部分数

部分:没有重合点的为一部分

倾向:最常考集中考查特殊图案由几部分组成,比如图案、文字

1.5元素

元素:含有不同图形特征

做题思路:第一步元素种类;第二步元素个数(也需要考虑不同元素个数之间的加减)

1.6笔画数

一笔画必须为一个整体才用公式

步骤技巧:

(1)一眼看出笔画数

(2)公式法 笔画数 = 奇点数 / 2 其中,从一个点发出的曲、直线数之和为奇数的点,即为奇点。

例外:0个奇点数为一笔画;如果(2)不能整除,笔画数 = 商 + 1

1.7点角


1.8叠加

常考点:求同去异、求异去同、黑白相加

1.9位置

1.10遍历

遍历:相同元素出现的次数,一般在九宫格里计算次数

1.11拆分

三、判断推理-正道是沧桑

4.逻辑判断 加强削弱

1.寻找结论

1.1先看设问

能加强、能削弱、不能加强、不能削弱

1.2找引词

想要快速找到结论,借助题目中结论的引词,如因此、所以、由此可见、XX认为/指出/发现

1.3查看可能性大的位置

结论一般在特定位置出现。一般为开头和结尾。

1.4不太可能为结论的东西

例证、数据、定义、背景材料、证据

1.5 没有引导词如何找到结论

没有引词,需要提炼出题目结论。 注意设问方式、反对者观点等。

2.结论的两种类型

描述性结论和规定性结论。

描述性结论是对世界的描述和认知。比如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作用等; 规定性结论是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层面,表达中会出现“应该”“要”怎么做等表述。

区别是描述性结论只要描述关系,不要求能够实践;规定性结论需要实践,需要能做到。(《学会提问》)

3.含有逻辑词的结论

1.只要A就B(A->B) 逻辑是A存在,则B一定存在 常见削弱有两种:

  • 一是,A且-B;
  • 二是,A+C存在,B才存在,即单A不能推出B

2.只有A才B(B->A) 逻辑是B存在,则A一定存在 常见削弱有两种:

  • 一是,B且-A,即B存在但A不存在(A不存在但B存在);
  • 二是,C->B,单C可以推出B。从因果角度出发,只有A才B的内涵是,A是因,B是果,且A是B存在唯一的因,所以此时的削弱还有他因C可以推出B。(重点)

3.结论中含有比较词“更”“越” 最佳选项最好是带有比较的,否则无法显出“更”。

4.论证五要素

结论Q、论据P1、论证方向及过程->、前提W、选项P2

4.1论证方向及过程

两个基本点: 一是,论证过程的方向,一定是论据->结论。其中可以是因推果,即根据现在的存在推理出未来的结果,也可以是果推因,即根据现在的存在推理出造成现状的原因。

二是,论证过程的完整,这是一个论证是否有说服力的基础。

4.2前提

前提是论证成立的重要因素,是必要条件。 前提分两类: 一是,如原论证不完整,对原论证加以补充的内容; 二是,原论证基本完成,但容易忽略或默认而没有写出来的论证成立的必要条件

5.论证结构

5.1 P2针对论据

例如论据是一个实验、调查或其他,而得出一个结论,选项P2对这个论据进行削弱,如指出实验的瑕疵,否定其正确性、真实性、可靠性。

5.2 P2针对推理过程

例如论据是A—>B,结论是A->C,显然推理过程不完整,此使P2是B->C,那么P1和P2结合,就能推理出结论Q。

5.3 P2针对结论

直接针对结论进行 如P2举反例削弱结论,举反例可以削弱,但是力度不强。

5.4 P2针对前提

第一类前提就是补全逻辑。 第二类前提是论证成立的必要条件。形象理解:大家在同一张桌子上探讨,前提就是这张桌子。

6选项陷阱

6.1无关项-选项和话题不一致
6.2主观判断不等于客观事实

(一)对于选项中出现“容易”“难”时要格外注意。 (二)“只要就”“如果那么”是主观判断,不能当作客观事实用来举例论证。

6.3变化需要有比较

高不等于提高,低不等于降低 常见错误:程度词用数字代替或者用比较的表述。

6.4过强假设

补充前提时,可能存在陷阱: 1.过度扩大需要假设的范围 如题干主体讨论的是猫,选项主体却是所有动物。 2.过度强化了假设需要的条件 如题干只需要利大于弊,选项却说没有任何弊。

3 类比推理

3.1语义关系

1.近义词、反义词

2.比喻义

3.同一字在不同词中的意义

4.拆分后相似 拆分后,这组词显示出共同点,在选项中选出有共同点的选项。 (2023国省96)花海:书山

3.2逻辑关系

图像思维

3.2.1全同关系

3.2.2并列关系

按同一标准分类,分类后互斥不可重叠。若以功能为标准进行分类的选项,要注意个体可具有多种功能,则为交叉。

3.2.3包含关系

3.2.4交叉关系

3.3对应关系

&Copyright © 朋友请坐吧 2024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本文档更新于: 2024-04-2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