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推理-章晓铭

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 排序

1.逻辑判断

1.1形式逻辑--翻译推理

题目中出现典型形式逻辑词(例如“可以得出”,“不能得出”等)

先翻译,后推理 注意:不要通过理解语义来解题 (1)将逻辑关联词按照翻译规则翻译为①→②的形式(①、②分别代表两句话)。 (2)按照推理规则进行推导。 (3)特别提示:翻译规则和推理规则相当于数学中的“套公式”,熟记即可。避免通过理解语义来解题,否则很容易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

1.1.1假言命题--条件关系命题

1.充分条件(前推后)(5、6重难点)

(1)含义:有A就有B,则A是B的充分条件(A成立,B跟着成立)

(2)推理口诀

充分条件前推后,前是后的充分 前->后

(3)逻辑词

上岸了->听课了

序号 逻辑形式 A->B 例句
1 只要A,就B 只要上岸的,就听课了
2 如果A,那么B 如果上岸了,那么听课了
3 一旦/倘若/假如A,就/那么B 一旦/倘若/假如上岸了,就/那么听课了
4 A则/就/会/一定B 上岸了则/就/一定听课了
5 所有A都B 所有上岸的都听课了(上岸的->听课了)
6 A离不开B 上岸离不开听课(上岸了->听课)
7 A必须B 上岸必须听课(上岸->听课)
8 (为了)A,要B 为了上岸,要听课(上岸了->听课了)
9 一A,就B 一上岸的,就听课的
10 A是B的充分条件 听课是上岸的充分条件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现“则”、“就”、“那么”,前推后;

则=就,否则=不然就;

A则B = A -> B;

A否则B = -A -> B

(4)A->B成立,指的是“A->B”的关系成立,其中A、B是否成立不知道

(5)A->B为假可得,A且¬B(肯前且否后

A->B的矛盾是A且-B

理解:

原命题:A游戏输了->B以后不打游戏

原命题假的意思等价于:A游戏输了,且-B以后继续打游戏

推论:A->B为真,可得¬(A且¬B),即为¬A或B

(6)A->B,A->C,若二者只有1真,则A一定真

理解:

第一种

A->B 等价于 ¬A或B,A->C等价于 ¬A或C,只有一真,则 ¬A为假,即A真

第二种

二者只有1真,则必有1假。假设A->B为假,则有A且-B,即A真

提升:(或和->互换)

“或”和“->”互换,“前加非,后不变”

理解:

A或B,意味着A、B至少一个成立

<=> ¬A->B <=> ¬B->A

2.必要条件(后推前)

(1)含义:必不可少/少它不行

A对于B必不可少,没有A就没有B,A是B的必要条件,水是农业的必要条件

只有奋斗,才能成功。 奋斗是成功必不可少条件,成功->奋斗

(2)推理口诀

必要条件后推前,后是前的必要(必要条件在右侧箭头后

(3)逻辑词

序号 逻辑形式 B->A 例句
1 只有A,才B 只有房,才嫁
2 A,才B
3 除非A,才B
4 A是B的必要条件/必要前提/必由之路/先决条件
5 A是B离不开的条件
6 A是B必须的条件
7 没有A就没有B/无A就无B
8 “除非-否则”分析(否一推一) (单独理解)

理解后记忆: 否一推一 ( ¬A->B ¬B->A)

8.1 除非A,否则B

理解:除非听课,否则考不上

考上-> 听课 ¬听课->考不上

8.2 A,否则B

理解:听课,否则考不上

考上->听课 ¬听课 ->考不上

8.3 B除非A

理解:考不上除非听课

考上->听课

¬听课->考不上

推理规则使用:

  1. A->B <=> -B -> -A 逆否等价规则

  2. ->推出规则(理解:原命题、逆否命题真假性相同,否命题、逆命题真假性未知)

    2.1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2.2 肯后前不定,否前后不定

  3. 传递规则

    3.1 A->B B->C 可推 A->B ->C (B必须为相同概念)

    3.2 A->B C->¬B 可推A->B->¬C

  4. 二难推理规则

    4.1 A->¬A, 可推¬A

    4.2 A->B A->¬B, 可推¬A

    4.3 A->B ¬A->B, 可推B

拓展(根据问题,直接找所需答案,加快速度):

题中给A->B,有3种考查方式:

1.考必真,直接找原命题/逆否命题

2.考必假,直接找与原命题矛盾的,即为“肯前且否后”

3.考真假不定的,直接找否命题、逆命题

1.1.2联言命题、选言命题--且/或

联言命题又称为合取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的命题。在逻辑结构上,联言命题由逻辑联结词“并且”连接支命题而成。其支命题称为联言支,通常用p、q表示。联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p并且q,符号为:p∧q(“p并且q”)。∧称为合取词。

(一)且--联言命题(合取命题)

1.含义:同时存在的“且”关系

2.辨识:逻辑连接词

  • 并列词:且、与、和、又(帅又富有)

  • 转折词:但是、却(你虽帅,但不富有)

  • 递进词:而且、更(不但帅而且富有)

  • 并列语义(高富帅)

3.真假分析

3.1

A且B -> A

A且B -> B

3.2

-(A且B) = -A或-B

选言命题(析取命题):相容选言命题/不相容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又称为析取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命题。根据选言支之间是否具有并存关系,选言命题可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选言命题由逻辑联结词“或者”连接支命题而成。其支命题称为选言支,通常用p、q表示。选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可以写成:p或者q,符号为:p∨q(“p或者q”)。∨称为析取词。

(二)相容选言命题(或) 相容选言命题又称为弱析取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1.含义:至少1个成立的“或”关系

2.逻辑词

或者/或(A或B=或A或B)

“或……或……” “可能……也可能……” “也许……也许……”

几个中的至少一个

不是都不(李和王不是都不是党员=李或者王是党员)

3.真假分析

-(A或B) = -A且-B

-(A且B) = -A或-B

A->A或B

B->A或B

A且B->A或B

提升:(或->互变:前加非,后不变)

A或B <=> -A->B <=> -B->A

->、或之间的等价互变规则:

“前加非,后不变”

解题技巧:

当题目出现多个箭头、一个或,不考真假推理题,或变箭头进行思考;考真假推理题,有箭头,箭头没有矛盾,箭头变或者进行思考。

(三)不相容选言命题(强析取命题)(要么...、要么...) 不相容选言命题又称为强析取命题,是反映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性质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1.含义:有且只有一种,二选一的“要么”关系,若干可能情况不能并存。

2.逻辑词:

要么A,要么B

?或者A,或者B,二者必居其一

不是A,就是B(不是老虎吃掉武松,就是武松打死老虎。)

3.真假分析

3.1当A、B一真一假时,(要么A要么B)为真

3.2当A、B全真或全假时,(要么A要么B)为假

(或->互变,否一推一)

都不选 或 都选 <=> -(都不选)->都选

拓展:

A要么B(二选一)-> A或B(至少1真)

A要么B = A或B,二者必居其一

总结:

A->A或B

B->A或B

A且B->A或B

A要么B->A或B

且与“->”不可能互换,只可能存在矛盾。(A->B的矛盾是:A且-B(肯前且否后))

提升:

A->B C->D A且C => B且D => B或D

A->B C->D A或C => B或D

1.1.3 直言命题(定言命题、性质命题)--所有/有的/某个

直言命题亦称“定言命题”,即性质命题。由于在性质命题中,对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是直接的、无条件的,因而,逻辑史上把这种命题称为直言命题,以别于假言命题(对对象的某种断定是有条件的)和选言命题(对对象的某种断定是有选择的)。

1.类型:所有都A,所有都非A,有的A,有的-A,某个A,某个-A

按命题的量划分:所有(全称命题)、有的(特称命题)、某个(单称命题) 按命题的质划分:肯定命题、否定命题

秒杀口诀:逻辑上,所有、某个的范围小,有的范围大

2.几种关系

2.1矛盾关系

1.所有A与有的-A

2.所有-A与有的A

3.某个A与某个-A

拓展:

-所有A=有的-A

-所有-A=有的A

3.推出关系

所有A->有个A->有的A

所有-A->有个-A->有的-A

1.所有A与所有-A:至少1假

(所有都考上、所有都没考上不能都真,可能1假、2假)

2.有的A与有的 -A:至少1真

有的A 矛盾是:所有-A,所有-A->有的-A

有的A、有的-A,不能同假,至少1真

(有的考上、有的没考上不能全假,可能1真、2真)

提升(重难点):“有的”分析

1.含义:存在/至少一个,但是数量、对象不定

0 <有的<=所有

2.不能推出的情况:

有的A 不能推出 有的-A

有的A 不能推出 大多数A/少数A

有的A 不能推出 某个A

3.几个正确推理

4.“有的”出现,只能等价换位,不能逆否

有的A->B <=> 有的B->A

有的A->B 不等价 -B->-有的A

有的A->-B <=> 有的-B->A

模态命题 必然/可能 模态命题就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 模态命题(modal proposition)亦称“模态判断”。一切含有模态词(如“必然”、“可能”、“偶然”、“必须”、“相信”、“知道”等)的命题。由于“必然”和“可能”是两个最基本的模态词,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模态命题多指包含有“必然”或“可能”这两个模态词的狭义模态命题:必然命题或可能命题。

  1. -必然A <=> 可能-A

  2. -可能A <=> 必然-A

混合命题的否命题的等价分析:找到第一个否定词,后面依次否定(所有和有的互变,必然和可能互变,肯定和否定互变;连续两个否定词,否否变肯,第二个否定词后不改变)

考点五:平行结构

考形式推理的平行结构:

符号化:1.关系一致/顺序一致;2.数量一致;3.否定词出现位置与数量一致;4.“所有、有的、可能、必然”需要一致

1.1.4真假推理(综合利用矛盾)

形式:给出多个条件,未说明真假,判断真假

思路:找、放、回

  1. 先找出关系组,明确有真or有假,几真or几假

  2. 放置关系组,看其他条件,判断真假

  3. (适当)回到关系组,判断真假

三种关系:

  1. 矛盾关系

同一个话题,一真一假,非此即彼

A且B的矛盾:A -> -B

-A或-B 和 所有都 不矛盾(-A或-B 的矛盾是:A且B,A且B 不等价 所有都)

矛盾
A -A
A且B A->-B / -A或-B
A或B -A且-B
A要么B(二选一) A且B / -A且-B
所有A 有的-A
所有-A 有的A
必然A 可能-A
必然-A 可能
  1. 推出关系
推出关系
1 A->A或B
2 B->A或B
3 A且B->A或B
4 A且C->A或B
5 所有A->有的A
6 所有A->某个A
7 某个A->有的A
8 所有-A->有的-A
9 所有-A->某个-A
10 A要么B->A或B

所有A -> 某个A -> 有的A

  1. 反对关系
序号
1 所有A与所有-A 至少1假
2 有的A与有的-A 至少1真

1.2分析推理

材料中无明显逻辑词

主要类型:

  1. 信息元素匹配(排列组合)--优先使用排除法
  2. 要素排序
  3. 位置判断

解题思路:

“两个优先考虑”:从确定信息优先切入、从重复性信息优先切入

解题方法:

  1. 排除法(优先使用)

    适用题目:有几个信息判断,提问是半真半假;每个判断有几真或几假

    操作:分析约束条件找到确定信息,核对选项,排除或选择

  2. 代入法

    根据题干无法找到确定信息,或者选项不易排除,尤其是存在真假约束条件,优先使用代入选项(无奈之举),带入顺序推荐C--D--B

  3. 排序题,符号化(用> 、=、>=,不用小于、小于等于)

  4. 元素匹配:列表法(耗时,少用)

  5. 出现方位、位置:画图连线法

    题中出现三类信息,考虑用画线法

  6. 特殊题:极限分析

    从只谈到1次的x入手分析:

    每个x都有对/错,若材料有某个x只涉及1次,则该信息一定是对/错。

  7. 假设法进行归谬

    优先对唯一情况进行假设

1.3逻辑论证

四种类型:1.削弱题;2.加强题;3.日常结论题;4.解释原因题

1.论点/结论

被证明的中心结论

(1)论点要保持一致,不能偷换话题,否则为无关项

(2)与论点越接近、越直接,越有力度。

论点偷换方法:

(1)偷换论点中主题对象

(2)偷换论点中话题语意

2.论据

用来证明或支持论点的理由、依据。

(1)论据有一个或多个

(2)论据要可靠,不能虚假

(3)论据先于论点产生(否则为倒置因果-有力削弱)

3.论证过程

(1)用论据证明支持论点的过程(“桥”)

(2)当论据的核心词与论点的核心词明显不同,搭桥去加强,拆桥去削弱

1.3.1考点一:削弱题

削弱题:使论点成立的可能性降低

能削弱

最能削弱

不能削弱

*无关项:对论点不起作用

削弱方法:X论证Y

1.针对论点进行削弱(抬杠思维)

直接否认论点,或解释原因说论点不成立

*注意:

(1)直接否认论点的力度原则上最强,与论点越接近,越有力度;

(2)理论原因的力度强于举例;

(3)当论点是A->B的语意时,A且-B是有力削弱

因果关系型论点的削弱方法:

论据(因) - 论点(果)

(1)因果无关

(2)有因无果

(3)倒置因果

(4)另有它因(单独考)

(5)无因有果(单独考)

(6)否定隐含的必要前提

​ 选项出现对隐含的必要前提的否定,为有利否定

削弱力度:(1)(2)(3)>(4)(5)

*(1)、(3)出现可直接选

2.针对论证过程(拆桥思维)

三种情况:

1.只有论点(从论点否定/补充反面论据);

2.论据A->论点B

3.论据->论点(论点由因果关系构成,其中因为论据)

3.针对论据进行削弱()

1.直接否定原有论据

2.补充新的反面论据

3.举反例

1.3.2考点二:加强题

使得论点成立的可能性增强

能加强/最能加强/不能加强

加强方法

1.针对论点进行加强:直接肯定原有论点or解释原因说明论点成立

2.针对论证过程进行加强(搭桥)

(一小一大)当论据核心词与论点核心词明显不同,或者论据是小概念,论点是大概念时,考虑桥,搭桥为有力加强,拆桥为削弱。

例如,王老师负责,可见XX学校老师真负责。论点为XX学校老师负责(大),论据为王老师负责(小),搭桥,XX学校只有王老师一个老师/王老师是XX学校最不负责的老师。

直接搭桥:直接说论据能得到论点(建立关系)

间接搭桥:补充隐含的必要前提

3.结论是因果关系时,加强论点也就是加强因果(搭桥)

方向:“桥”的方向 论据-论点

(1)有因有果

(2)无因无果(反因反果,对照组思维)

(3)排除它因

(4)并非倒置因果

(5)补充必要的前提

说理理论加强的力度强于举例

4.必要前提的加强方法:

(1)搭桥思维

(2)加非验证法:假设没有必要前提,发现不可,故验证必要前提

论据->论点

先否定选项,若论证不成立,则选项必要,否则不必要。

5.加强论据:

(1)直接肯定原有论据

(2)补充新的正面论据

(3)举正例

2图形推理

命题趋势:

(1)常规考点继续考 (2)难题表现:复合规律;细化看图

2.1位置规律

题型特征:元素组成相同(图形形状一样、数量不变,多考位置

考点:1.平移;2.旋转;3.翻转;4.六面体展开;5.四面体展开;6.立体拼合

2.1.1平移

1.方向:直线(上下、左右)、顺逆时针、对角线

平移方向如何判断:

移动元素同一行的数量不变,左右平移
移动元素同一列的数量不变,上下平移
移动元素在圈的数量不变,顺逆平移
移动元素在对角线上的数量不变,对角线平移

2.常见步数:恒定常数、等差(一般为递增)

3.路径

循环--穿墙(不变)

反弹--触壁(方向变)

分区域+方向(分区域移动)

4.分部分各自平移

分部分:1.不同移动元素各自平移;2.相同移动元素分内外各自平移;

2.1.2 旋转、翻转

1.辨识

同一个图,固定路径画时针,时针方向不变为旋转,反之为翻转。

2.旋转

(1)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2)常见角度:45 90 180

3.翻转

(1)左右翻转

(2)上下翻转

(3)对角线翻转(多结合九宫格考查)

4.复合考查:翻转或旋转 + 叠加

2.2样式(形状)规律

特征:元素组成相似(线条重复出现,轮廓、线条不全相同又不全不同)

2.2.1 加减同异

1.相加、相减(单纯叠加)

2.求异(去同存异)

3.求同(去异存同)

2.2.2黑白叠加运算

1.特征:图形轮廓和分割区域相同,内部的颜色不同

2.方法:相同位置运算

区分:

黑块数量相同--优先平移

黑块数量不同--优先黑白叠加运算

综合:叠加+旋转/翻转

  • 先叠加再转
  • 先转再叠加
2.2.3遍历-缺啥补啥

考样式:1.遍历性;2.叠加(常考)

遍历:某种元素出现某固定次数,将确定的元素及其对应的数量找出补齐。

<缺什么补什么,缺几个补几个>

*难点:1.位置遍历;2.部分遍历(2.1相邻图之间有共同元素;2.2所有图取共同元素)

2.3属性规律

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组成凌乱,优先考虑属性)

优先属性:对称性、曲直性、开闭性

2.3.1对称性

1.对称与不对称分类 2.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3.对称轴的方向与数量 4.中心对称 5.对称+其它 (1)分部分看图 (2)对称轴与主题图的关系(是否有重合/垂直或平行/对称轴穿面的数量) (3)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2.3.2曲直性

特征:题干图形由全曲线图或全直线图构成

1.全曲线

2.全直线

考点:

(1)曲直线数量运算

曲-直=1

曲+直=常数

(2)曲直线的交点数

*综合题:曲直线的交点数除以曲线数

(3)曲面或直面(直线段组成的面)的数量

(4)曲直+其它(1.位置;2.对称/封闭;3.组成部分数)

2.3.3开闭性

特征:完整的图形留了小开口,可以考虑开闭性

1.封闭or开放

2.封闭--半/半封闭

3.凸凹性

4.借助封闭考面数

九宫格看图法:

先部分看:横、竖直、单对角线、双对角线

再整体看:1.S型看图(多考数量,一般为等差数列);2.“米”字型看图(多考对称轴);3.“O”型看图(多考旋转);4.“G”型看图

2.4数量规律

题型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且观察属性无规律,数量规律明显。(图像元素组成凌乱,属性无规律,想数量)

先把图变成数字:->点、线、面、素、角

再根据数字看规律:->等差、等比、常数列、循环、奇偶数列、递推、乱序少数(顺序本身乱的,缺数补数,2 1 3 4 5缺0)、对称数列、元素之间的换算

2.4.1点

特征:图形元素组成不同,无明显属性规律,线条交叉明显

只考虑交点、交叉点、切点,不考虑端点

1.交点的总数

2.特殊点(细化)

曲直交点/切点/内外交点

2.4.2线

线包括直线、曲线,一般考察直线、曲线和笔画

1.直线数、曲线数或两者之间的加减运算

2.隐含线:

(1)对称轴数;

(2)笔画数

a.计算笔画数:笔画数=奇点/2,0或2个奇点为一笔画;

b.特殊图形常考笔画数:日、+、x、T、五角星、相切圆、圆套圆、三角形套三角形、田字形

3.特殊线

平行线的组数/所有平行线的数量/ - |各自数

2.4.3面

1.面的总数:被封闭且空白的连通区域,不重复计数

什么时候考面的总数:图形乱,且面有“补丁”

2.特殊面的查数

曲面/直面

3.面数+其它《复合规律》

面数+形状(特殊小面和最外框大面形状相似)

面数+面积

面数+对称/曲直

面数+交点/曲直线数/对称轴数

面数+其它

2.4.4素

1.元素的总个数or种类数(分散的多个小元素)

2.数几个图中共同的某种元素数量

3.以上都不行,若几个图共有2~3种元素构成,想到元素之间的换算

4.图形有生活气息或出现黑块图,可想组成部分数

汉字出现:优先想汉字笔画,再想某偏旁/部首的数量,再想其它

2.4.5角

图形一看有“锯齿、电波状”

1.角的总数

0<角<180

2.特殊角

(1)锐角、直角、钝角

(2)内部角

2.5立体视图

三视图、截面图

2.5.1三视图

(做10道)

主/正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技巧:

(1)三视图结果是平面图

(2)相交线在视图中看得到

(3)相切面中的相切线看不到

(4)内部图和被阻挡图看不到

(5)相贯体

2.5.2截面图

常见单立体图

(1)正方体截图

可能截图: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任意五边形、任意六边形、正六边形

正方形截面为3~6边形:

三角形:锐角、等腰、等边,不能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不能是直角梯形

五边形:不能是正五边形

六边形:普通六边形、等边六边形

(2)圆柱的截图

圆、长方形、椭圆、半椭圆、缺两头的椭圆

不能是三角形、梯形、半圆

(3)圆锥的截面

圆、三角形、双曲面、椭圆、抛物面

能是三角形、圆、椭圆

不能是半圆、>=4边形

(4)圆台的截面

能是:圆、梯形、椭圆、双曲面、抛物面

不能是三角形、半圆、长方形

镂空体

挖空区域不能封口

2.6正方体空间重构

2.6.1基础分析

1.相对面

2.相邻面

3.公共点

4.公共边

相对面分析:

(1)展开图中呈“Z”字形的两端图(紧挨中线),相对

(2)展开图中同一行/列隔1个面的两面,相对

(3)立体图中能且仅能看到1个相对面;1个面有且仅有1个相对面

相邻面分析:

(1)展开图中,隔0或2个面的两面,相邻

(2)展开图中,呈“L”型的长边上的每个面均与短边面,相邻

重点:根据相邻面分析,会描公共点/公共边

2.6.2箭头法

方法:箭头法“->”法

根据选项找非中心对称的面作为参照,固定路径画箭头,顺着->方向看,判断上下左右的面是否一致。

若单面无法画箭头,根据选项,可选择相邻两个面画箭头。

静态位置规律:

1.相互关系:相邻、相隔/相离、相交/垂直、平行/上下、内外、左右、前后

2.功能元素:指示作用

几个图中都有共同的某种小元素,可以视之为功能特征。

箭头:看指向

2个箭头,看箭头平行/垂直

2.7平面拼合

2.7.1基础图形只能平移

平移--位置变,方向不变 直线平移原则: (1)拼合的线条等长 (2)拼合的线条平行 (3)拼合的线条在本图形两侧(即,线条一左一右/一上一下)

曲线平移原则: (1)拼合的线条等长 (2)拼合的线条平行(凹凸互补) (3)拼合的线条在本图形两侧(即,线条一左一右/一上一下)

2.7.2基础图形可平移、旋转、翻转

一般原图形有黑白色两种,平移、旋转不改变颜色,翻转改变颜色。 做题:排除法,利用选项种特殊图形进行反推排除。

2.8立体拼合

概念:几个立体图形组合成完整图形的过程。

3类比推理

一、三种考查形式

1.概念关系

2.逻辑关系

3.语义关系

二、

先横看,明确关系类型、顺序

再总看,明确选项与题目的亲密程度(越亲密越正确)

三、解题技巧

1.关系一致

2.顺序一致

3.关系亲密

4.对应填空型可带入验证,确保2个一致,1个亲密

3.1概念关系(外延关系)

1.全同关系(相同关系)

  • 古今全同 金陵:南京
  • 中外全通 罗曼蒂克:浪漫
  • 别称全同 煤城:大同
  • 常识全同 李太白:李白

2.包含关系

  • 种属关系

    小为种大为属 A是B的一种/个/类

    (政府官员:公务员,造句:公务员是一种政府官员;中国:国家,造句:中国是一个国家)

  • 组成关系

    A是B的一部分

    (内蒙古:中国,内蒙古属于中国)

3.交叉关系

例如,中药:植物

造句:

  • 有的A是B = 有的B是A
  • 有的A不是B
  • 有的B不是A

4.并列关系(无交叉)

  • 矛盾、对立关系、非此即彼(曲:直)
  • 反对、互斥关系、二者不可同时发生可能有第三者(黑色:红色)
  • 全异、没关系(牛顿:黄山)

3.2逻辑关系(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1.条件关系

  • 必要条件
  • 充分条件

2.因果关系(或然(可能)/必然)

3.顺承关系(逻辑上的先后)

  • 先->后

  • 后->先

顺序一致后判断:

(1)主体对象是否一致

(2)对象的主被动是否一致

(3)结果好坏是否一致

4.对应关系(考最多)

  • 功能对应(主次功能)

  • 属性对应(必然属性/或然属性,本质/非本质)

  • 目的对应

    例如,学习:成功

  • 工具对应

    例如,医生:手术刀

  • 地点、方位处所对应

    例如,天空:飞机,土地:庄稼

  • 职业角色、职责对应

    例如,医生:救死扶伤,消防员:救火

  • 原材料对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必然材料/或然材料,主材料/次材料)

  • 配套对应

    例如,马:鞍,牙膏:牙刷

  • 常识对应

    例如,三顾茅庐:诸葛亮,负荆请罪: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 错误,主体、主被动不同)

3.3语义语法关系

1.语义关系(反义/近义/感情色彩/象征义/引申义)

2.语法关系(主谓/动宾/主宾/偏正(暴力:影片)/状谓(狂:吃)

4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每道题目先给出一个定义,然后给出四个典型例证,要求严格根据定义选出最符合/最不符合该定义的选项

定义分类:是否是常识定义

要素拆分一:原因对应结果

1.原因

2.结果

形式词:因--因为、由于、...因素; 果--产生、导致、从而

语义

要素拆分二:方式对应目的

1.方式

2.目的

要素拆分三:主体对应客体

1.主体

2.客体

要素拆分四:修饰

1.定语

2.状语

3.且/或

要素拆分五:

1.参照定义(题中给两个定义,选项只出现一个定义)

2.补充信息

定义要素分析法

1.主体、客体对象保持一致

2.因果保持一致

3.方式+目的一致

4.限定词句

5.属概念/补充信息要看


二、判断推理-钩不了沉

1.图推

口诀:

长的不像:封闭、曲直、对称、组成部分数、元素、一笔画、点角

长的像:叠加、位置、遍历、拆分

1.1封闭

(1)封闭空间的递增/递减

(2)封闭空间的总和

1.2曲直

口诀:先数曲,再数直,曲直分开算。

1.3对称

对称口诀:看三点--数量、方向、类型(中心对称/轴对称)

对称轴全部画出来

1.4组成部分数

部分:没有重合点的为一部分

倾向:最常考集中考查特殊图案由几部分组成,比如图案、文字

1.5元素

元素:含有不同图形特征

做题思路:第一步元素种类;第二步元素个数(也需要考虑不同元素个数之间的加减)

1.6笔画数

一笔画必须为一个整体才用公式

步骤技巧:

(1)一眼看出笔画数

(2)公式法 笔画数 = 奇点数 / 2 其中,从一个点发出的曲、直线数之和为奇数的点,即为奇点。

例外:0个奇点数为一笔画;如果(2)不能整除,笔画数 = 商 + 1

1.7点角


1.8叠加

常考点:求同去异、求异去同、黑白相加

1.9位置

1.10遍历

遍历:相同元素出现的次数,一般在九宫格里计算次数

1.11拆分

三、判断推理-正道是沧桑

4.逻辑判断 加强削弱

1.寻找结论

1.1先看设问

能加强、能削弱、不能加强、不能削弱

1.2找引词

想要快速找到结论,借助题目中结论的引词,如因此、所以、由此可见、XX认为/指出/发现

1.3查看可能性大的位置

结论一般在特定位置出现。一般为开头和结尾。

1.4不太可能为结论的东西

例证、数据、定义、背景材料、证据

1.5 没有引导词如何找到结论

没有引词,需要提炼出题目结论。 注意设问方式、反对者观点等。

2.结论的两种类型

描述性结论和规定性结论。

描述性结论是对世界的描述和认知。比如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的作用等; 规定性结论是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层面,表达中会出现“应该”“要”怎么做等表述。

区别是描述性结论只要描述关系,不要求能够实践;规定性结论需要实践,需要能做到。(《学会提问》)

3.含有逻辑词的结论

1.只要A就B(A->B) 逻辑是A存在,则B一定存在 常见削弱有两种:

  • 一是,A且-B;
  • 二是,A+C存在,B才存在,即单A不能推出B

2.只有A才B(B->A) 逻辑是B存在,则A一定存在 常见削弱有两种:

  • 一是,B且-A,即B存在但A不存在(A不存在但B存在);
  • 二是,C->B,单C可以推出B。从因果角度出发,只有A才B的内涵是,A是因,B是果,且A是B存在唯一的因,所以此时的削弱还有他因C可以推出B。(重点)

3.结论中含有比较词“更”“越” 最佳选项最好是带有比较的,否则无法显出“更”。

4.论证五要素

结论Q、论据P1、论证方向及过程->、前提W、选项P2

4.1论证方向及过程

两个基本点: 一是,论证过程的方向,一定是论据->结论。其中可以是因推果,即根据现在的存在推理出未来的结果,也可以是果推因,即根据现在的存在推理出造成现状的原因。

二是,论证过程的完整,这是一个论证是否有说服力的基础。

4.2前提

前提是论证成立的重要因素,是必要条件。 前提分两类: 一是,如原论证不完整,对原论证加以补充的内容; 二是,原论证基本完成,但容易忽略或默认而没有写出来的论证成立的必要条件

5.论证结构

5.1 P2针对论据

例如论据是一个实验、调查或其他,而得出一个结论,选项P2对这个论据进行削弱,如指出实验的瑕疵,否定其正确性、真实性、可靠性。

5.2 P2针对推理过程

例如论据是A—>B,结论是A->C,显然推理过程不完整,此使P2是B->C,那么P1和P2结合,就能推理出结论Q。

5.3 P2针对结论

直接针对结论进行 如P2举反例削弱结论,举反例可以削弱,但是力度不强。

5.4 P2针对前提

第一类前提就是补全逻辑。 第二类前提是论证成立的必要条件。形象理解:大家在同一张桌子上探讨,前提就是这张桌子。

6选项陷阱

6.1无关项-选项和话题不一致
6.2主观判断不等于客观事实

(一)对于选项中出现“容易”“难”时要格外注意。 (二)“只要就”“如果那么”是主观判断,不能当作客观事实用来举例论证。

6.3变化需要有比较

高不等于提高,低不等于降低 常见错误:程度词用数字代替或者用比较的表述。

6.4过强假设

补充前提时,可能存在陷阱: 1.过度扩大需要假设的范围 如题干主体讨论的是猫,选项主体却是所有动物。 2.过度强化了假设需要的条件 如题干只需要利大于弊,选项却说没有任何弊。

3 类比推理

3.1语义关系

1.近义词、反义词

2.比喻义

3.同一字在不同词中的意义

4.拆分后相似 拆分后,这组词显示出共同点,在选项中选出有共同点的选项。 (2023国省96)花海:书山

3.2逻辑关系

图像思维

3.2.1全同关系

3.2.2并列关系

按同一标准分类,分类后互斥不可重叠。若以功能为标准进行分类的选项,要注意个体可具有多种功能,则为交叉。

3.2.3包含关系

3.2.4交叉关系

3.3对应关系

MBA

一、形式逻辑

二、论证逻辑

1.要点

1.1 论证和反驳

1.1.1 论证的概念

论证: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命题来证明另一命题的真实性。

1.1.2论证的规则

(1)论点明确

(2)论点统一

(3)论据必须是已知为真的

(4)论据的真实性先于论点的真实性,不能依赖于论点

(5)论据必须是充分的

1.1.3推理与论证的区别

推理仅要求推理形式符合形式逻辑的法则,论证要求论据和结论均为真,并且论据足以证明结论。

1.1.4论证的方法

直接论证与间接论证

(1)直接论证

由几个正确的论据,直接证明一个结论的正确性

(2)反证法

反证法是间接论证的一种方法

(3)选言证法

即排除法,已知几个论断中必有一真,排除其他几个论断为真的可能性,从而确定论点为真。

1.1.5论证的反驳

1.1.5.1直接反驳

(1)反驳观点

(2)反驳论据

(3)提出反面论据

(4)反驳隐含假设

(5)指出论据不充分

(6)论证方式不符合逻辑规律

论据与论点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或者违反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

1.1.5.2间接反驳(归谬法)

先假设对方论点为真,从而退出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虚假的论证方法。

1.2演绎、归纳与类比

根据论证方向划分论证,可以分为演绎、归纳和类比。

1.2.1演绎

1.2.1.1演绎的概念

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最常见的形式是三段论。

1.2.1.2 对演绎的反驳

1.2.2归纳

1.2.2.1归纳的概念

归纳就是通过个别性、特殊性认识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推理。分为两种:不完全归纳、完全归纳。

1.2.2.2对归纳的反驳

(1)举反例

(2)指出调查的样本不具备代表性

1.2.3类比

1.2.3.1类比的概念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相关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从而推理他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者相似。

对象1:有性质A,有性质B

对象2:有性质A

所以,对象2也有性质B

1.2.3.2 对类比的反驳

类比论证是或然性论证,如果前提为真,其结论不一定为真。

指出类比对象之间具有本质差异,或者指出前提属性与结论属性之间不相关(即不当类比),就可以削弱类比推理的有效性。

&Copyright © 朋友请坐吧 2024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本文档更新于: 2025-07-2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