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和表达
1.阅读理解
1.1主旨理解
1.1.1结构分析法-整体把握
1.两要素
总-概括性强的观点、评价、总结、对策句
分-为总服务的举例句、解释句、引用句、正反加强句、背景句
2.类型(3+2)
1.总分结构
观点+论证
2.分总结构
论证+观点
3.分分结构
前后语意平行,前后语意不同,则主旨前后相加,前后语意相同,则主旨取同。
4.分总分
论证+观点+论证
5.总分总
观点+论证+重申观点(1.观点重复;2.申而论证->深入/升华)
1.1.2对策分析法-问题型材料主旨分析
一、问题型材料若本身有问题有对策,则主旨选对策。
对策需要:
1.针对问题(错误1:没有针对问题,错误2:只针对片面的问题*);
2.解决方法
(1)用条件词引导对策
a.必要条件->正向说对策
b.假设条件->间接说对策
注意:
...A...,才...B... A是重点
A,B,C,才D ABC并列,若A>=B+C,则A是重点
(2)呼吁词引导:需要、应该、应、亟待、不妨...
(3)措施词引导:通过、借助、利用、采取...
注意:
a. A对B有作用。具体来看,A通过...对B...,利用...对B...。
此处为总分结构,虽有措施词但是后面并非对策,因为总句不是问题。
b. A问题+通过...,采用...。
此处对策过多,多用对策/措施/策略进行概况。
二、材料本身有问题无对策:优先选引申出的合理对策。
(1)有因出现->化因为具体对策
(2)无因出现->针对问题表述宏观对策,过于具体对策不选。
(3)若选项无合理对策,则围绕问题概括语意即可。
1.1.3关联词分析法-以小见大
4+1
1.转折词
(1)形式
(2)转折词后是重点,多个转折看最后
注意:材料为观点+论证
a. 观点A,转折词+观点B+论证
此时主旨是B,大多为-A
b. 观点A+论证,论证中有转折词
此时转折词不重要
c. (难度)观点A+转折+论证
主旨是-A
2.总结词
总结词后是重点,多个总结看最后。
注意:
观点A+解释+总结词+观点B,
此时假如观点B是对解释部分的总结,则B不是主旨,只是对观点A的解释总结;假如观点B是对观点A的引申总结,则B是主旨。
3.并列词
注意:
a. 多个并列词引导,话题需要统一
b. 时间引导
以前...,如今... 多为转折,主旨多是“如今”
以前...,后来...,如今... 多为并列,表示演变过程
4.条件词
形式:
a. 必要条件:必须,只有,除非,“才”之前
b.假设性的充分条件:如果,假如,一旦+果
5.递进词
形式:更,甚至,而且,特别,尤其,关键,“正是”(可能是总结或是递进)
特殊形式:有意思的是,有趣的是,更重要的
递进词后是主旨,多个递进看最后。
总分结构中,分中有递进,则递进不重要,总中有递进,总中递进后是重点。
1.1.4主体分析法
主体含义:主要对象或核心话题
主题价值:正确主旨中主体必不可少
总结:方法是工具,语意优先
1.2标题选择
主旨思维
正确的标题:表达主要意思
错误的标题:非主旨,1.语意偏颇;2.语意无关;3.语意空泛,缺少针对性;4.语意程度过度;5.语意片面。
最佳标题:正确的基础上具有吸引力(用修辞:拟人/借代/反语/对比)
提升:
1.新闻报道的标题:对新闻点到即止
2.散文的标题:内在的神--品格、精神、价值、情怀
1.3接语选择
过渡思维
(1)有过渡句:抓最后一句过渡中的新对象、新话题和新关系。
位置:最后一句
作用:承上启下
(2)无过渡句:抓主旨
(3)过渡句如何判断
a.总结句
b.转折句
c.递进句
d. A 并列词 B 下文按照B展开
e. A的关键是B 下文按照B展开
A是B的关键 下文按照A展开
1.4细节理解
一、对错分析
1.符合/不符合
2.正确/不正确
3.可得出/不能得出
4.未涉及
对错分析方法:找出处->作比较->选择
程度--绝对化
对象--无关或不匹配
范围--扩大或以偏概全
时态--将来时、完成时、进行时混淆
关系--因果颠倒/充分必要条件颠倒/无中生有/矛盾
二、要素查找
- 原因
- 目的
- 方式
- 区别
要素查找方法:问什么找什么
提升:
出现比较词:a.绝对化 b.无中生有 c.语意矛盾
1.5词句理解
词的对象指代
词或句的语意所指
分析语境:
1.就近原则
2.主语一致
2.语句表达
2.1语句填空
一、位置分析
1.横线在段中:选承上启下的句,重点需要启下句。
2.2语句排序
3.逻辑填空(选词填空)
3.1词语辨析
角度1:词义侧重
角度2:词义轻重
角度3:角度色彩
(1)感情色彩-褒贬; (2)语体色彩-口语/书面
角度4:搭配对象
3.2语境分析
解释关系
相反关系:转折词引导前后的相反、时间对比引导前后的相反、语意引导前后相反
递进关系:递进词引导递进关系、递进的语意引导递进关系
并列关系: 并列词引导并列、顿号引导并列、句式一致句引导并列
搭配关系:
(1)固定对象搭配 (2)感情色彩搭配 (3)语体风格搭配(口语/书面语) (4)形象色彩搭配(例如,体现/彰显价值中优先选“彰显”)
4.篇章阅读(1拖5)
综合题,综合前3种,一篇材料5个问题